文/閱樂書店林哲安
建築,是一種體現文化的象徵,公共建築尤是。這是因為,所謂的公共建築,幾乎都是由「官方」所主導,這就會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浮現出來,亦即:作為主導者的政府,如何運用建築物,來注入自身的立場、觀點以及意識形態。換句話說,觀察台灣公共建築的外觀、樣式與細部規劃,其實也能夠對歷朝政府的「統治態度」,有個初步的認識。
可惜的是,我們都缺乏這樣的鑑賞能力。
即便這些公共建築,都在你我生活中,占有相當大的重要性。我們也很少能有那樣的閒情逸致,去仔細端詳它們。包括我,也對許多公共建築,缺乏認識,所以,對我而言,建築只是「建築」,充其量就是建材的堆砌與拼湊,我無法在其中,看見「人」的存在、與他們所說的「話」。
但,《圖解台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這本書,說了很多我們從來沒有想到的東西、也帶我們重新去認識這些,大多都已開放、但卻未必深入探訪過的公共建築。
本書作者凌宗魁,為建築本科系畢業,為國立台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的規劃師。長期研究建築史,並致力於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因此,他能夠以最專業的角度,搭配豐富的人文素養,一一分析近代台灣眾多的公共建築。全書收錄了五十棟台灣各地的建築,時間橫跨日治、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兩時期。這些建築,觸及政治、醫療、法務、金融、育樂、藝術等領域,包含總統府、台大醫院、台灣銀行、台北市立美術館、中央圖書館、台南地方法院、十三行博物館、高雄世運會主場館等。每棟建築物的介紹,必會從其歷史沿革談起,再詳述其建築設計的背景、樣式,以及其如何因為時代而產生樣貌上的變遷;每篇文章,亦會觸及該建築現今的文化價值、保存意義,如何與當地都市規劃結合等人文、社會公共議題作為結束。當然,「圖解」是這本書相當重要的結構之一。所以,豐富的照片、詳實的手繪建築,必不可少。圖片的輔助,更增添全書可讀性,與身歷其境的真實感。以最為人所熟知的台灣總督府(即今日的總統府)為例,先說明往昔的總督府,到今日的總統府,如何成為台灣最具權威象徵的過程,再回溯建築物選址、規劃、建造等細節。接著,介紹其內外部結構,最後再說明戰後國民政府將其進行整修後,所帶來的變化。巨細靡遺的論述,讓讀者對於這棟建物,有了更深一層的人文體驗。更重要者,透過作者的文字,我們跳脫了旁觀者的身分,進入台灣曾經、或現在仍然存在著的共同記憶場域中,即便只是閱讀,也能夠彷彿實際置身於建築物內部般,那樣的真實、具有溫度,當然,如能因為這本書的感召,而親身走訪,那更是再好也不過的了!
文化體驗,是我們作為現代人,必須要去了解、涉略的重要課題。任何的文化痕跡,都有被重視、解讀的價值。而公共建築,更是我們探究「台灣集體」記憶的一條路徑。這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政府機關的存在,有其意義。它不單要有其實用性,更需具備「文化解釋權」。所以,它必須盡可能的,讓更多人去注意到。理解這些公共建築的建造背景與特色,才能在無形中,凝聚對於台灣歷史、文化的集體認同感。
本周五(6/3)晚上七點半,閱樂書‧沙龍講座邀請國立台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規劃師凌宗魁,以日治時期的菊元百貨為例,透過其建築的設計,窺探其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殖民、懷舊等面向。每場閱樂書‧沙龍的座談講座,皆由friDay購物、fresh選品與閱樂書店合作。friDay更提供現場直播服務,讓無法參與現場的讀者,可透過直播聊天室,與講者進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