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游智維
主講/林凱洛
撰文/程小珍
▲林凱洛的小島旅行,帶給讀者最澎湃、最富足的身心靈饗宴
是否曾想過,旅行當中的我們,究竟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呢?或者旅遊過某的後的我們,身上會留下那地何種痕跡呢?今晚,對著座無虛席的閱樂,就讓我們全體回到旅行的初心。閱讀跟旅行之所以可以放在一起,相提並論,原因就在於,不論是旅行或是閱讀,都能讓我們視野、生活體驗無限寬廣,當我們回到最初的自己,所看的、所習得的也就更深入了,主持人工頭堅這樣說。
有思考過的才出發的旅行,或許回憶就變得更甘甜吧!林凱洛,小島旅行一書的作者,也是透過閱讀前往了瀨戶內海,一個擁有十二座島的海域。也許乍聽之下,這名稱有些陌生,但對於那些藝術評鑑家,這個地方著實討喜。尤其,當中的各島集結了眾多藝術家,像是草間彌生、安藤忠雄、妹島和世等重量級藝術家作品,皆令人目不暇給,甚至莫名感動。最讓她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草間瀰生的「赤南瓜」,每每去看都呈現不同的樣貌,彷彿作者在與不同時間點的她對話。「黃南瓜」更是以眺望碼頭作為構圖,賦予觀者平靜中仍澎湃的衝突驚喜。她說,觀賞的那刻,時間便流動得緩慢、細膩,絕對能讓人重新瀏覽生命的每個當下。
▲主講人林凱洛帶著像孩子般的純真好奇,帶領與會者看見日本的另一種樣貌
2010瀨戶內藝術季,是林凱洛與九州四國的初戀。也許是那地散發出的純粹,在12個島穿梭跳躍之間,她彷彿將身心靈裡的雜質過濾得更乾淨,當下,她發現,人能很單純容易地愛上這裡。三年舉辦一次的「瀨戶內藝術季」,目前進行到第三屆,每年可都是人聲鼎沸。一炮而紅的關鍵,也得歸功於「大地藝術季」的空前成功,讓島民從此對這樣的藝術產生信任。而過往我們聽到的:「日本人尊重土地」可不是說說而已,每年的「瀨戶內藝術季」分成春夏秋三次展期,為的就是讓土地跟作品有休息的時間,喘息過後,更能表現出它美麗的一面。
在瀨戶內海的期間,好比享受一場心靈的能量旅行。藝術季時,是在享受一場文藝氣息甚濃的饗宴;季外,則是沉浸在無人煩擾的幽靜中。身處直島時,林凱洛跋山涉水看到了重建後的護王神社,從神明降臨的巨石開始,摒棄了大家心中的神社印象,變回了古代神社的樣式,呈現出「神明是無所不在」的概念。而神社裡的石室,給了她強烈的恐懼感,原因在於空間上的設計導致視覺、聽覺上的壓迫。然而,強光照進來的一剎那,那呈現如同安藤忠雄-光之教堂十字架的光芒卻治癒、撫慰了她的心靈。
▲喜歡旅遊的林凱洛(左)及游智維(右)一說起日本,便停不下來
在台灣,或許安藤忠雄耳熟能詳,但我們並不了解他的背後故事。在其著作《我的人生履歷書》中提到,他的藝術之旅可說是「自學」而來的,尤其是20幾歲的兩場旅行,更是從此震動了他的藝術人生。不論是穿梭於日本時,激發他往後創作靈感的「香川縣廳舍」,或是於歐洲及法國觀光時,柯比意的廊香禮拜堂教會了他光線運用的法則。這樣看來,藝術之間真的能夠相互作用,不論是建築、繪畫、服裝,永恆美的準則就在於層疊出來的故事,能讓人不斷咀嚼,回味無窮。
今晚,我們了解到,原來,那些行家口中的瀨戶內海,不僅僅是種藝術的特殊平台,更是一個環境與藝術自然共生的博物館。破除了硬梆梆的磚瓦圍牆,用另類方式連結人與土的的情感。
(本文圖片由fanily提供)
本周五(6/3)晚上七點半,閱樂書‧沙龍講座邀請國立台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規劃師凌宗魁,以日治時期的菊元百貨為例,透過其建築的設計,窺探其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殖民、懷舊等面向。每場閱樂書‧沙龍的座談講座,皆由friDay購物、fresh選品與閱樂書店合作。friDay更提供現場直播服務,讓無法參與現場的讀者,可透過直播聊天室,與講者進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