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首場看見新媒體節目的價值 -社會觀察者與自媒體的衝擊

「十三邀」首場看見新媒體節目的價值 -社會觀察者與自媒體的衝擊

從編導的“他”視角,變成觀眾自己的“我”視角

從開場一個不太靠譜的作家來做引述,我們跟著許知遠的視角開始看這個世界,第一次發現早些時候我聽到的一個詞「社會觀察員」。為何這樣說呢?因為我發現把帶有一點點偏執的社會觀察者與這訊息萬變得新媒體操作者放在一起時,看起來格外得形成對比,當一個因為受到互聯網上的速度感而產生極大困惑的許氏視角,遇上一個追求效率的在互聯網中有著他自己的商業操作的羅式思維時,我們將會開始期待這樣的對談,看似一場沒有腳本的對談,卻讓觀眾感受到誠意十足的節目呈現,許知遠的對羅振宇的導讀,一切先從親自拜訪開始,在跟著許知遠的腳步,很多人應該都是第一次去來到邏輯思維的秘密基地,我們跟著搖晃的攝影師腳步,又再度的回到「單讀」的錄影間,強烈地感受到在不同的空間,兩人其實在做同樣的事情,為不同時空的人作導讀,做心靈那股牽動的力量。

也許並非存在於商業經濟事件本身,創業兩年以來許知遠感覺自己好像被困在花家地,感覺自己都要發霉生鏽了,他現在的商業困惑依舊是不能完全的接受商業邏輯,包含如何將「單讀」的讀者、聽眾、用戶轉化成真正的購買者,但「邏輯思維」在這一方面特別成功,因此一開場的敘述就開始讓人期待,彷彿我們知道這將會一場「取經」之旅,跟著許知遠的偏見以及犀利的問答,讓人不得不跟著訪談得節奏走下去,此時腦海浮現的是:誰說影片超過三分鐘就沒人看了,原來還是回到「對的」內容本身

「十三邀給予觀眾的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許知遠認為,羅振宇是一個賣膠囊的人,他把知識放在膠囊裡面,“速效救心丸”然後閱聽者一起吃下去,然後不知不覺得我們就買單了,完全下意識。他認為「邏輯思維」更像是一個「現代的guru」,過去巫師的一個變種。然後整個訪談像是要去敲門砸店,又像是期待著見心靈導師的心態,其實跟你我在準備去一個訪談或是要洽談一個艱難的合作案時的心態是很吻合的,因此你突然跟許知遠站在一起,用他的視野去看這件事。突然發現,對呀,我們也很想理解,這感覺好像是準備要登門拜師,又彷彿是要去闖關解任務一般,完全抓住了閱聽者得視野。

從與年輕人得對談看見新媒體內容產制的方向

正式訪談前,許知遠找了幾個年輕人來談「邏輯思維」,聽聽他們的說法。
到底是聽他們的說法還是許知遠要更深刻的體會世代的落差感,我想不用多說你完全可以感受到,許知遠體會到滑世代的世界跟他的差異。年輕人認為現在的社會大家可能都不愛讀書了,但是又需要補充一些知識來餵飽自己的思想靈魂,那怎辦哪?因此遇上了「邏輯思維」,他會用最快速的方式告訴你該讀哪本書?該哪件事開始入手,不論是進入社群話題或是顯得自己很有思想,這已經是現在人補充速食知識的維他命一般,就像你早上起床會吃顆維他命以為這樣可以讓人看起來神采飛揚!


(影片說明:奇葩說片段。如果你沒看過,那先來看看現在大家口中話題來源熱門節目)

當年輕人反問許知遠「奇葩說」你看過了嗎?許知遠雖然聽的很起勁但也無奈地搖搖頭,年輕人不氣餒的繼續推薦,認為許知遠應該要去看看這個節目,在此同時許知遠回饋給年輕人的是一個「夜鶯之歌」古典樂。假裝毫不在意地按下播放鍵,在播放的期間,你可以看得出….因為拖拍節奏的旋律完全無法跟上滑世代的速度感,那股坐立難安的情緒讓你完全可以感同身受,有如當你滑到一支這樣慢節奏音樂與影片,試想你會像許知遠這樣停下來好好欣賞還是就這樣迫不及待、毫不思索的滑過去,那反過來說呢?如果你是新體產製內容者,你會選擇怎樣得內容去滿足收視戶?又或者你還是應該要跟著自己的步伐去呈現給妳的閱聽者?


從這角度,你突然可以感受到,許知遠與羅振宇他們在同一世代上,不同平台中,做同樣一件事情,但一個滿足了自己與小眾,精緻而渾厚的內容,讓你看完後滿足了心靈。而羅振宇懂得自媒體的語言,站在與大家平行得角度,說一件事因此容易產生更大的共鳴與迴響。就如同,一個在充滿高級音響的視聽間獨享著音樂的震撼如果你認同你就會加入那裡,一個在廣場上開著音樂並做著傳教式的聲音導讀,擁抱廣場上每一個人的讚聲與認同。許知遠是傳媒,羅振宇是自媒那又如何?誰的方向是對的?其實都是對的。賣的東西不同,但一樣是看重用戶體驗,這就是供需匹配
從傳統媒體走向自媒體
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整體市場觀注價值在個人身上而非組織

在這時代,認知是人之間的唯一壁壘,原來有大量的壁壘,血統、出身、城市、學歷、官職、社會地位等這些壁壘,但這個時代,越來越只剩下一個壁壘就是認知,所以「邏輯思維」就做一件事情,就是把成本用足,讓大家的知識視野急速擴張。當許知遠羅振宇為何是邏輯思維呢?羅振宇居然沈默了10秒後說『走狗屎運吧!』為何會這樣說呢?羅振宇認為,進入「中央電視台」是一個走狗屎運的開始,但從他的敘述你也可以發現,這也是他發現自己該轉型得開始,在中央電視台製作「對話」節目的期間,他認為,就像是重新上了一次大學一般,那三年,不斷地與人對談,就像不斷的將大家的武功秘笈攤在桌上,不忌諱得高談闊論,在這期間,你也充實的補充了自己個門派的武功。也許因為在那段期間,人生的自覺性出來了,知道要在這樣的裡面放掉一些不該糾結的細節,而專注在不斷得吸收知識與學習,這或許也是羅振宇後來離開央視後更為茁壯的原因之一。
會離開央視的原因很簡單,一個是傳統媒體的聲量下滑,這種感覺就像是你感覺到你的影響力無力,另外一部分是當策劃節目開始逐漸變成收視率導向,你開始會因為這樣而題目受限,或應該要做一些收視率沒節操的事情,基本上你也同時分明地感覺到節目的世態已經撐不下去。但同時,在央視的執行過程中你也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整個市場價值開始往“人”身上打轉。不論是從自身節目的觀察或是從其他節目的觀察,羅振宇發現,整個價值已經不會只落在“組織“身上,而是著落在一個具體”個人”的身上

在新媒體時代創業者的三個原則:不犯懶、不犯渾、不犯倔

你從一個現象顆粒狀的東西,一定要爆炸成為另外一個東西,也就是他必須轉化成整個市場對你有無限的想像空間。這也是業務模式得大轉型。
決定成為爆米花的關鍵就是不犯懶、不犯渾、不犯倔。
這一代的創業者就像是小老鼠,迷宮是上帝給你布的,你哪知道哪一條路是出口?你覺得是對的那一條,也許就是一個騙局,是一個陷阱,但是小老鼠有小老鼠的活法。
(不犯懶)首先要勤快,遇到出口的機率肯定會比其他人多。
(不犯倔)就是遇到什麼東西如果錯了,勇於否定自己,打一次臉就成長一次。
(不犯渾)就千萬別做一個理想主義的假設,不要做一個理想主義者,必須做一個現實主義者,要做一個鼠目寸光的人。現實不代表你就沒有情懷,所謂得情懷就是要對得起買自己產品的人,就是最大的情懷。

新媒體時代沒有終點,沒有終極,只有更高。

許知遠認為,這個世代,普遍對任何事情做一個歷史話來看待,它不是突然變成今天這樣子的,你必須回到線索裡面,一步一步怎麼變成這樣子的程度,你會看出這個脈絡,“不認同時代的人”,“上個時代的人” – 這不就是遺老的意思嗎..也不是,新媒體時代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永遠沒有終極。就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思考看看,一定存在一個計畫。因此在創投創業,你有可能一系之間成為上市的公司也有可能粉身碎骨,但是你不做也許你永遠不知道。紙上談兵是現在互聯網的詬病,如何突破現況,你沒有第二學問,就是去做。這就是沒有終極。只有更高。

十三邀40分鐘精華影片,片段:


文:夏米拉
圖:騰訊網路、視頻截圖

相關文章

目前尚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