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側記】與書的一見鍾情全是「設計」好的──從中山地下街看見獨立書店的價值

【活動側記】與書的一見鍾情全是「設計」好的──從中山地下街看見獨立書店的價值


                                                                  文/洪吸

   

                                                                                    ▲左為策展人方序中、右為本周主講人賴佳韋

還記得上一次買書是什麼時候嗎?買的是什麼書呢?那本書讓你心動帶回家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把書看成訊息,書店成為載體、成為傳播訊息的媒介,它本身便是一種有態度、指引性的管道。在近年來的書展、以折扣為主打的網路書店,我們目光狩獵便宜的書,在誠品,會可能會被堆成像城堡般的主題書展打動,逛台大旁的唐山書局,可能會帶走一本批判思考的書,書店向來不是中性的,它像個媒婆,有指引性地帶每個客人遇到某些書。

真正驅動讀者伸手觸碰的,往往不是未知的訊息本身,而是乘載訊息的環境,關鍵便在於「設計」。圖文內容、書封、價錢、架上陳設、書店氛圍,全都是設計的一部份,每個都可能成為讀者和書產生互動的關鍵。

各有特色的獨立書店瀰漫不同的氛圍,氛圍來自店內的陳設,可能是燈光、可能是上架的方式,製造出友善的互動空間,提供讀者認識新書的機會。閱樂書店總顧問張鐵志曾說,「我們希望這裡是讓讀者認識書的地方。」參與書店經營以來,店內賣出許多出乎他意料的大部頭理論書,他認為這代表硬知識並非沒有市場,而是缺少一種與讀者恰當的接觸方式。

                   

為閱樂書店「書沙龍」設計主視覺的方序中是經營氛圍的好手,也是本周策展人,他找來紅點設計獎得主賴佳韋擔任主講人。活動中有觀眾趁機提問「從設計師的角度,兩位覺得中山地下街適合維持書街還是改成商店街?」兩人一致認為,賣什麼並不是中山地下街的癥結,怎麼讓這條街與疾行於其間的人產生合理的互動,才是該解決的問題。

曾以中山區為活動範圍的方序中坦言,「我很常經過地下街,本身也很愛買書、看書,但是我沒有在那邊買過書。」問題在於「沒有營造出友善買書的環境」。方序中期待中山地下街變成更好的區域,但不一定是書店、百貨或美食街,「今天問題的重點不是它要不要變成商店街,而是怎麼變成適合做那件事的更好的環境。不是為了保留書的氣息或人文感,而是去合理化這個環境。」

賴佳韋認為這是空間編輯的問題,「不是要不要這個書街,關鍵是如何把它變得更好,推薦大家去讀《編集時代》,其實所有的東西都需要編輯。」地下街的空間、動線如何編輯得讓人駐足、和這條街發生關係,比街上賣什麼更重要。

如果要讓人與書產生互動,要做的並非只是讓兩者同時存在一條地下街的空間,如同方序中所說的,「設計永遠只是配角,需求才是主角。」人對閱讀的需求可能因為空間、氛圍的設計,化被動為主動;書也因為讀者的主動,而得到更多傳播與分享的機會。在這中間,「賣書空間」的角色變得關鍵,而擁有各種個性的獨立書店也許是能夠觸發更多可能性的地方。

這次閱樂書店「書沙龍」系列除了現場座談以外,同時化身攝影棚,每場座談皆由策展電商FriDayhttp://shopping.friday.tw/)首次線上LIVE直播,無法親自到現場的讀者也能在線上同步參與及提問。

#方序中#賴佳韋#閱讀上癮#讀上癮#閱樂書店#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