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料理回憶:《廚房記》讀後有感
文/閱樂書店
「味道是一輩子的事」 這是本書作者幸田文,為書中某篇訪談記錄所下的標題。簡單的文字,卻真切的道出這本雜記最本書為作者幸田文傾注大半輩子青春的廚房人生,以《廚房人生》、《廚房的四季》、《廚房之聲》三個章節,共收錄了共四十一篇短文。自《廚房人生》開始細數、回憶自己與「廚房」產生連結的時刻,引介出「廚房帖」一詞來自於作者小學時,收到父親贈與的習字帖之故。與「廚房」開始畫上等號的人生,看似非出於己志,然而卻又在日漸適應於一個屈身供膳的女僕身分的同時,尋得自我認同。在〈廚房的聲音〉一文中,作者寫到某晚漫步於東京街道上,聽見了「某種聲音」,卻「不知道與父親描述的是否相同」,而那似是某戶人家的廚房聲,卻有著如同「時代形成」的快速節奏。廚房之「聲」又何嘗不是女人之聲,亦或自省之聲?
《廚房的四季》則將書寫視角帶入了「廚房」這個場域。作者以素樸的筆觸刻畫著器皿、食材、菜餚,近乎另類食譜式的書寫,也是女人/女兒在廚房裡才有的喃喃自語、夢囈沉吟。為了成就父親的嚴厲教養,作者似乎是有意無意間將對父親的愛,投射於供膳之間。在〈松茸〉篇中,作者為了滿足父親對於松茸的挑剔,料理的每一步都不敢大意──從燒水、溫酒、擠柚子汁乃至燒烤,從作者的亦步亦趨和舉手投足間,我們感受到父親守候在一旁的注視。無聲的關愛無力透過言語傳遞,卻自然而然的投射於烹調的節奏之間。「回想起來就沒完沒了,但回想之後卻瀰漫一種縹緲的幸福感。這不是時代或家教、季節與料理等複雜命題。」
第三章《廚房之聲》則為小說,作者以戰後初期為時空背景,藉由一名男子與多名女子相遇的故事,將自身的炊事經驗、感觸與想法,直觀的投射於文字間。故事中,這些女性都曾現身於廚房中,但卻擁有屬於自己的廚房聲音。這些聲音,是她們與生俱來的特色,卻也注定了她們的命運。
作者以極為生活化的文字,記錄了自身的廚房經驗,也透露了其與父親之間的微妙關係。並在書末,以一篇份量適切的文稿,刻劃出廚房裡的百款女性。這是其文字功力與個人經驗雜揉後的完美《廚房記》的珍貴之處,在於其開創日本文學史上一種新型態的寫作模式──女兒文學,使文學寫作擺脫傳統的大分類架構,進而出現更為多元的寫作風格。但我想回歸本書的文脈,來討論此書給我的一點啟發,也就是前文所提及的「場域」概念。對幸田文而言,廚房是她與父親產生交流、回憶的場域,而我們呢?是否,也有這樣一個與家人心靈交伴的處所?一個比家更小、卻使彼此更加緊密的空間呢?我想,必定是有的。
闔上此書,我腦海中不斷重複著書中這段話:「拘泥於形式上的供膳或許愚昧,但形式上的膳食若與內心深處的創傷有關,怠於形式而刻意避免創傷,則是相當卑怯。不過話說回來,父親與我最深的連繫,絕非文章或學問。只不過是瑣碎的廚房,是膳食。」幸田文將其與父親的互動,以文字慢燉、仔細擺盤後,親手奉上。初嚐或許有些苦澀,但隨著舌尖與上顎間的摩擦,那股淡淡的甜甘味道,才正要迸發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