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旗艦大戲《一把青》收視成績亮眼。(圖/網路)
(撰文/Han)
公視年度旗艦大戲《一把青》收視開紅盤,居當日各台戲劇之冠,更創下了公視開台以來單一連續劇播出首集最高收視紀錄,改編自白先勇原著的《一把青》,編劇黃世鳴把一萬多字的原著,改編成長達四十五萬字、三十集的電視劇劇本,在其中更是可見他對一個自己並未經歷的時代、並未熟悉的職業做了諸多深入的功課,才讓《一把青》從文字,轉化為影像,栩栩如生的活了起來。
『那個年代,後來,想起來,像傳說。傳說很多人聽過。那些真真假假,混在一起的事,沒人知道最後怎樣了。傳說,我聽過,看過。我看到傳說裡的人,老了,白了頭髪…』
在《一把青》全球首航記者會上,曹瑞原導演提到,其實在劇中的墨婷一角(溫貞菱飾演),為改編後才出現的新角色,可視為與原著最大的不同。小周的女兒──墨婷,從1945年到1981年這樣一個橫跨36年的故事,具有其承先啟後之功用。墨婷帶領觀眾用她的視角,去看這樣一個「傳說」。而也因為她的「身歷其境」,在劇中可見在空軍村長大的她自小的早熟,甚至把飛機編號誤當成九九乘法表,在朱青來之前,除了飛行員大哥哥之外,她沒有其他朋友──可那些飛行員大哥哥們,常常跟著江叔飛上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就跟爸爸一樣。她不似母親小周(天心飾演)能夠用笑看生死的方式來減緩自己內心的空洞,她的沉默寡言、甚至如小周所說的「陰陽怪氣」,或許是墨婷對這個世界的一點點無聲的抗議。
劇中墨婷一角為改編後才出現的角色,承先啟後,帶領觀眾見證那橫跨36年,似傳說的歲月。
(圖/網路)
原本的靳墨婷,後來的邵墨婷,見證了這一段傳說。
原著小說中,是以師娘秦芊儀(楊謹華飾演)的第一人稱視角出發,而文字中沒有電視劇營造出來的磅礡、滄桑,更多的是一種「回憶」的感覺,像是淡淡地向我們訴說著朱青這樣一個女子的故事,主述者的師娘,如同我們在戲中看到的楊謹華,溫柔婉約、敏感細心,又同時感受得到眾人對她的尊敬,更是可見與丈夫偉成(楊一展飾演)的深厚感情。只是相較之下,似乎對於自身的故事說的少了。用這樣的方式說,原著小說或許沒有強調芊儀總在地上等候的心情、沒有著重在膝下無子的傷痛,甚至對於偉成的死,似乎都有些太過釋然──但卻更讓人覺得,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哀傷。就像師娘這個角色,她的內心情緒,基本上是不外顯的。
(圖/網路)
除了墨婷之外,原著小說的部分對於小周一角的著墨也是少的,而在《一把青》電視劇中,可以明顯發現比重上,四條線是還挺平均分配的,故事性足夠,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張力。電視劇的開場即為1976年,在養老院的小周,而小邵與牽著女兒的墨婷來接小周回家,從小周嚷嚷著當年的故事,強化了芊儀、朱青之於她的重要性,即便臉上滿是明顯的歲月痕跡,即便經歷過那麼多的風風雨雨,她心心念念的,還是等房子蓋好了,跟芊儀、朱青住在一塊當鄰居。而或許更讓人感動的,是小邵對小周的深情守護,對照前兩集剛要「交接」時的尷尬與陌生,更讓這一種昇華為「家人」的感情,打動觀眾。小邵與小周的故事,原著裡沒有多提,電視劇裡的細膩著墨,讓人耳目一新。
而最讓人感到意外的,莫過於整個故事中,朱青的形象差異。
在原著裡,沒有那紙浪漫的「因緣負傷共床枕,願求佳人渡此生」,也沒有於火車上的萍水相逢,郭軫遇上朱青,似是一個玩世不恭的男子遇上了讓自己想要安定的女人,文字裡的朱青,給人一種平凡而溫柔,卻更似賢妻良母形象的感覺;而電視劇中的朱青,則是標準的高知識份子,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說是「新時代女性」也不為過,雖然安靜,可卻不是那種怯生生的女子,感覺像是她的成長背景,迫使她必須低調行事,且相比之下,電視劇的朱青捏著一張紙條到南京、為愛走天涯的勇氣,也是非常有別於原著的,更別提在與郭軫相遇之後,相對強勢的兩人撞擊似的愛情,激盪出來的火花更是轟轟烈烈。更因此,郭軫歿了之後,從文字、從片花,都看得出朱青的轉變。
朱青與郭軫因為一張紙條而開啟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
無論是故事設定,或是朱青人物設定,都與原著不太相同。(圖/網路)
雖只播到第六集,但故事中細膩的情感,與對大時代的刻畫,都可見白先勇原著小說的魅力,而一部這麼有張力的巨作,再加上黃世鳴編劇與曹瑞原導演的創意,成功成就了如此細膩而磅礡的大戲《一把青》。
#一把青專題報導 #白先勇 #原著 #一把青 #曹瑞原 #改編 #台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