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伯豪導演專訪】透過戲劇拋出問題 :我們該如何改變?
被蕭力修導演稱是「接力夥伴」的洪伯豪導演,聊起《麻醉風暴2》侃侃而談,有想法、有衝撞力的他,笑稱年輕時候的自己有點像是劇裏的熊森,滿腔熱血。讓人朗朗上口的片頭曲《爛泥》,其實就是出自洪伯豪導演的選擇。他說,《爛泥》很精準的描繪一個時代的氛圍,特別是年輕世代對於世界不公義的這個部分,自己聽完之後覺得很符合《麻醉風暴2》的主題──面對這些不公平時,該怎麼去面對、甚至改變?
「影劇是點出問題的契機與其中一個管道。」洪伯豪導演說,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分享《麻醉風暴2》。
選擇「有計畫性的衝撞」 洪伯豪導演關注年輕世代如何面對不完善體制的態度
洪伯豪導演表示,兩季《麻醉風暴》內對於不合理制度的衝撞與思考,是自己覺得很有魅力的環節。導演分享,自己對不公不義之事有自己的見解以及訴求,而他會選擇比較有計畫性的衝撞。例如以前覺得交通警察躲起來偷拍違規行為不太好,因此就做一個寫著「小心偷拍」的看板在交通警察常藏匿的前方路段。這段年輕時的故事如今回想起來連導演自己也會心一笑,也笑稱現在自己沒那麼多行動力了。對於不能忍受的事情,儘管他不見得會直接去FIGHT,但會想到一個自己覺得有效的方式去試著改變。
儘管自己是第二季才擔任導演,但其實第一季就有參與的他,對於《麻醉風暴》這個作品與蕭力修導演有一定程度的共識,兩季是類似的概念做拓展與延伸,第一季先讓觀眾去看到制度上有哪些不對、不公平的問題,造成醫生們必須獨自去面對他們所不需要去面對的事情;第二季則把範圍擴大,讓觀眾發現,其實不只是存在於「白色巨塔」內,而是社會結構都面臨著同樣問題。「也許並不會那麼直接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出來,但一定會影響到生活層面的」洪導說。
洪伯豪導演提到,第二季其實也在談世代交替,對體制的控訴與衝撞,其實他發現年齡層逐漸降低,七、八年級生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對抗這個封閉的世界,像是劇中的ZOE、熊森都是如此。導演特別點到ZOE這個角色,有別於第一季由內部醫生蕭政勳去揭開,第二季會選擇記者這個外部舉發的職業,一部分是希望從新生代的角度出發,另外一部分是因為想要試著為記者這個身分做出扭轉。曾任社會記者的洪導覺得,儘管目前台灣民眾對記者普遍評價不高,但不是所有記者都是一樣的,依然有很多記者就像ZOE一樣,為他們所認為的社會正義而奮鬥著。
演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在現場時常能碰撞出超越原先劇本的驚喜
華麗的卡司群,導演坦承,因為每個演員狀態與表演習慣不同,其實導演要做的就是在所有演員的調性與節奏間找到平衡點。他特別提到,其實每次拍攝前都會花很多時間在現場讀本、排戲,而很多時候演員基於對角色的認知而產生很多甚至比原本劇本更棒的IDEA,「現場激發出來的東西很多時候更精彩」洪伯豪導演說。他格外讚許吳慷仁與黃健瑋兩位演員,除了自己的戲演好之外,也會帶動與其對戲的演員,連同對手戲演員的部分也設想到,更為第二季才進來劇組的演員加分。洪伯豪導演舉例,其實劇本原有設定就有要製造對照組,像是蕭政勳看熊森、吳慷仁看邱淳,都有那麼一點「看過去自己」的味道,但是像葉建德去工寮看邱淳筆記本這場戲,就是吳慷仁的想法,他在這一個環節格外重視地經營,才有後來如此動容又痛心的呈現。
而黃健瑋也加入了第二季的編劇團隊,洪導說,黃健瑋本身就是一個很認真、很用功,且對角色有很多想法的演員,在前期修正劇本的時候就共同進行討論,且針對蕭政勳這個角色都能提出挺不錯的建議。而拍攝中間段因為他的眼睛受傷,黃健瑋就以幫助劇組的心態在寫劇本,像是與楊惟愉的對手戲、甚至是楊惟愉與養父母的關係,都是黃健瑋有加入討論的激盪,洪導認為對劇本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蕭政勳離世的情節讓很多觀眾十分不捨,洪導也不諱言其實這是刻意的設計,能夠讓醫院這條線有個更強而有力的重心與收尾。洪伯豪導演表示,蕭政勳已經是一個很完整的角色、甚至已經留在觀眾心裏,他的精神是被留下來的,最好的證明就是在故事裡、對那些創傷小組與楊惟愉來說,都帶來一種延續與意義。「死不是完結,有時候是另外一種開始,特別是針對活著的人來說。」而在死前做了哪些事、成為了什麼樣的人,這才是死亡帶出的意義,對於自己也投入很深感情的蕭政勳一角,他是如此解讀的。
從角色的厚度去經營情感 導演:演員對角色的掌握很重要
相較於第一季,第二季有比較多感情戲的鋪陳,對此洪伯豪導演表示,感情戲最大的前提與條件建立於角色的厚度,例如蕭政勳跟楊惟愉,由於已經有第一季的堆疊,因而在觀眾對兩人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之下,即便故事設定兩人是分開後又重逢,還是很能夠把情緒帶進。而相比之下,第二季新發展與建立的情感就會比較難以處理,例如熊森與ZOE、又或者是楊惟愉與養父母之間的情感。洪伯豪導演謙虛的說,楊惟愉跟養父母這部分現有的呈現其實比較依靠演員本身對角色的掌握去經營自己會覺得故事面上還可以更好、會希望有機會能對這一塊做更細膩一點的情感鋪陳。
至於熊森跟ZOE之間的愛情,在安排上就刻意與蕭政勳、楊惟愉做出區隔。蕭政勳跟楊惟愉這一對比較針對情感面去發展,從各自的生命經驗去衝撞而構成;而熊森、ZOE之間從剛開始有點帶有目的性地靠近、到後來經歷事件之後開始情感堆砌,透過一起革命、面對的過程而形成像是夥伴的關係,並不只是單純的愛情。洪伯豪導演提到,李國毅跟孟耿如之前就有合作經驗,因此不論在故事處理、演員自身表演中都期待能夠與其他偶像劇做出區隔,例如一般來說多數偶像劇都是男生帶著女生往下走,但是這段感情中,感覺上是ZOE更帶著熊森的。兩人的感情發展不是王子與公主的愛情戲,而是更貼近現實社會,一起攜手、彼此扶持走下去的關係。
而在蕭政勳與熊森的「師徒情」部分,其實導演提到,雖然一開始在劇本階段有這樣的定義,但是在拍攝後覺得所呈現出來的感覺不太像是師徒,因為蕭政勳並不是以心靈導師的身分與熊森相處,而是在分享、並且傳承自身的經驗,並非下指導棋式的去告訴熊森該怎麼做。洪伯豪導演打趣地說,其實黃健瑋本人還蠻像是心靈導師,但是蕭政勳卻不是這樣的人,甚至蕭政勳有點避免自己去當別人老師這件事情,因此,蕭主任跟創傷小組的關係,是更為緊密的夥伴。
把醫生更人性化的那一面帶進《麻醉風暴2》 盼能讓觀眾有不一樣的體悟
手術戲的縝密為《麻醉風暴2》最為人讚揚的一個部分,而導演提到,其實在取捨上是經過幾番討論與思量的。一般觀眾難以理解的醫療專業,透過例如「如果沒有做什麼、就會產生什麼後果」這樣的對白去增加危機感,也幫助觀眾理解手術現況,只是相較之下,真實情形中醫生會處理得更從容、更迅速,也通常以數據做為溝通方式,不會多做解釋。而緊湊感來自於相對來說比較碎一點的拍攝,會更強調某一個情緒點、每一個眼神或動作,去堆疊出節奏感。而像是戲裏都會另外處理像是擦汗等動作,儘管真實情況中也會出現,但是在戲劇呈現中也透過「汗珠」來增加緊張度。這些都是為了戲劇張力而與真實性的些許取捨。
「每一場手術戲都有不同著重點」洪伯豪導演說,他分享一段醫療顧問的形容「投手是外科醫師,捕手是麻醉醫師」,這兩者之間本來就是很緊密、卻又同時在手術房常常會因為觀點不同而容易有摩擦或衝突,這點就被擺進蕭政勳跟熊森初期的磨合。而蕭政勳跨國前線醫師的設定,其實有一部分也是呼應到「觀點不同」而造成磨擦的這個部分,因為人在戰地所能運用的資源較少、醫療情況較為複雜,正因這樣的經歷,讓蕭政勳在重新回到比較完整的醫療體系中時,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醫院裏面資源分配的問題,這點也在劇裡有所著墨。
因為有家人是護理人員,因此洪伯豪導演更能夠理解醫護人員的辛苦,更從平常就會關注醫護人員的權益與資訊,而為了《麻醉風暴2》,自己更是鑽延了很多有關於醫療制度的資訊與新聞,劇中的諸多取材就從新聞事件去延伸發想。從外界看醫生、跟醫生本身做事情是很不一樣的,導演更希望能夠透過戲劇點到醫護人員的困境,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醫生比一般民眾所想像的還要面對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但儘管如此,初衷絕對都是救人為優先。例如急診室的衝突,很多都是因為民眾對於醫療體系的不夠了解,急診制度是看輕重緩急、而非先來後到,希望觀眾看完《麻醉風暴2》之後能夠有不同的體悟。
醫生面對倫理、病人痛苦、生死,很多時候並不是醫術多高明就能夠改變,這些往往是我們做為病人去尋求醫療協助時鮮少注意到的──醫生也有自己的情感與生活,面對生老病死也絕對不會無感。導演更進一步分享,他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一張讓自己感觸很深的照片,是一位醫生因為未能救活一位年輕病患而偷偷到醫院外面哭而被拍下來的畫面,這張照片也引起醫生們熱烈迴響,因此,讓他決定把這樣比較人性面的醫生帶進故事中。
從《麻醉風暴2》裡的符號 帶出導演想要拋給社會的問題
「當制度不完美的時候,隨時都需要因為環境或者人的情況去調整或改變。」洪伯豪導演這麼說,不管是故事中蕭政勳腦中的血腫塊、醒世代總編的牙齒,都是刻意設計的符號,藉以拋出問題──你要跟他和平共處,還是選擇拿掉?而對導演來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做法,沒有對做,只是會造就不一樣的結果,而他也表示,新世代的做法的確對其他世代來說,都存在一種衝擊與再思考。
「我們知道這個社會要改變,我們也支持改變,但我們要用什麼方式去改變?是需要花更多心力跟時間坐下來討論,而不是衝動就可以改變。」洪伯豪導演最後用這句話來結論,是給自己、也是給所有《麻醉風暴2》觀眾,甚至是整個社會的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