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對話》導演拍攝母親同志情 媽媽看完後反應是這樣……

由臺北市民政局舉辦的2017臺北市同志公民活動「有志藝同看見愛」,活動主題之一的「同志影院」於9月2日下午重現兩部同志電影《日常對話》、《花吃了那女孩》,並邀請兩部電影的導演到場與觀影民眾進行對談。

 

《日常對話》這部同志紀錄片,是導演黃惠偵自二十歲開始為自己的同志母親拍攝的紀錄長片。因為母親牽亡魂的工作及女同志身份,再加上父親家暴的童年回憶,讓黃惠偵的成長過程被貼滿標籤,透過《日常對話》的拍攝過程,以及自己也成為母親的身份轉換,她決定逼迫自己去靠近、去重新理解母親,於是有了這部片的誕生。

 

電影中雖然只是導演和母親和家人的日常對話,但真摯的情感和寫實的記錄,讓《日常對話》在今年二月的柏林影展拿下「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9月2日同志影院特映當天吸引許多民眾到場觀賞,,映後黃惠偵導演與觀眾們進行的對談更是精彩,透過導演的現身說法,大家更了解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意念。

翻攝日常對話粉絲團

翻攝日常對話粉絲團

 

觀眾問:母親自己看完這部電影的反應?

為了讓母親感受到《日常對話》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正面訊息,導演決定帶母親到電影院去觀看,因為以她對自己媽媽的了解,如果是在家裡播放DVD,媽媽一定看不到結束就會掉頭走到。而且她還非常有計劃性地安排跟媽媽一起坐在中間的位子,放映後燈暗人又多,媽媽想走也走不了,一定得把整部片看完。

放映結束後,媽媽一句評語也沒有,只在看完電影回到家後不停地煮東西給導演吃,說話方式也變得輕聲細語特別溫柔,一直到隔天情緒也非常穩定,可以說是她從小到大沒有見過的模樣,這讓導演覺得很開心,她相信母親已經透過電影明白自己想要傳達的訊息。

 

導演說:媽媽曾告訴我 這部片沒有人要看 但她的人生感動了好多人

導演認為每個人都很容易站在自己的世界去聽對方講什麼,只會聽到自己想聽的,但《日常對話》這部電影把他們家人間所有的對話都拍攝下來,再加上事後的剪接讓她想傳達的意念更完整。

 

《日常對話》的拍攝過程中,母親甚至曾經對她說:「這部電影不會有人來看,我們的人生有什麼好講的?」但導演認為電影就是有種魔力,透過影像的傳達,她相信能讓母親用另一種方式重新觀看自己的人生。

 

導演回憶,和母親一起看這部電影的當天,電影播畢後其他年輕觀眾圍住母親,誠摯地向她道謝,謝謝她把自己的故事分享出來,甚至更告訴導演的媽媽,在那個年代媽媽身為同志,她已經做得非常好非常堅強了!這些體己話是導演的母親從來沒有聽過的,導演很高興這部電影帶來了這些正面回應。

 

《日常對話》完成之後,確實改善了導演和母親的關係,而對外其實會避談自己真實生活的母親,在看過電影後,甚至會拿著相關的新聞報導要朋友也去看這部電影,她終於可以面對自己真實的人生模樣了,母親的轉變也讓導演非常感謝電影和所有觀眾的支持。

 

現實生活中和黃惠偵導演一樣,有同志家人的家庭其實並不是少數,期盼大家透過這麼多出色的同志影像作品,發自內心地釋出善意並包容同志。2017臺北巿同志公民活動「有志藝同看見愛」,就是希望透過藝術與文化帶領民眾看見同志、認識同志,讓性別平權和同志友善不再只是淪為口號。

延伸閱讀:有志藝同看見愛

相關文章

目前尚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