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靈魂的異鄉人 《灣生回家》

孤獨靈魂的異鄉人 《灣生回家》

劇照為《灣生回家》畫面

《灣生回家》是描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出生在台灣的日本人,一詞「灣生」引發對台鄉愁的不同見解,這部片挾著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氣勢,上映前包場已突破四百萬票房,目前已超過八百萬的氣勢,還未上映時,這部片就先運用行銷手法在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上募得超過350萬的院線上映資金。在網路社群上受到頗多迴響與關注,這個題材的特殊性片子,能夠順利上片,經由募資取得拍攝資金,是相當關鍵的一環。近年來,「灣生」這個被日本和中華民國雙雙遺棄的歷史人球,逐漸受到注意,他們的鄉愁是一種對過往情感的渴望、發掘內心的潛能、尋求理想的挑戰,或者來自對人、對土地的眷戀。戰火紛擾中,亂世流離。 

日治期間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叫「灣生」,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40多萬在台日人被倉促遣送回鄉,但對日本時代在台灣出生的「灣生」日人來說,這是一場至痛的訣別,但對這群灣生來說,台灣才是他們的故鄉。可是這要注意也反思一下,灣生其實是個貶抑稱謂,他們不僅被台日雙方歷史遺忘,也被日本內地居民視為次等公民;當遣返的船隻抵達日本靠岸後,「不潔的」引揚者除了要注射疫苗與消毒,還得留置療養所觀察。悲觀的是,有病、沒病全數圈在一起,很多人再也出不來,療養所甚至設有墓園,方便火化安葬。他們回不了台灣,連日本最初的老家也無緣再見。許多被拆散的情侶苦苦尋覓對方數十年,有獨留台灣的子女終生思念失散的親人,也有人晚年回台尋找兒時玩伴,卻一次次失望:「死了,他們都死了……」歷經十四年尋訪、五年拍攝製作的紀錄片「灣生回家」把生於戰亂、一輩子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灣生」故事,讓我們感受時代雖過去了,但徒留下來的卻是一絲又一絲無法挽回的無奈、遺憾。 


劇照為《灣生回家》

敘事結構上,導演以追尋拉出故事主軸,真實性的發展出每個人都在尋找,就是為了要營造戲劇性氛圍的出發點,例如冨永在尋找朋友,家倉在尋找記憶的味道,松本在尋找影響他性格一輩子的農村田園,片山一家則在尋找母親。在這些單純小人物的互動與行為裡,他們不是歷史教科書中被單純形容為威權壓迫者的日本人,在種族歧視的殖民統治下,仍然有單純人與人相知相交相惜的美好。身為觀眾會發現,他們都上了年紀,這些追尋也都是因為灣生身分與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問題。他們從何而來?在哪裡出生長大?童年記憶是什麼?為什麼戰敗之後不想回去卻被迫遣返? 


劇照為《灣生回家》畫面

歷史往往攀附政治來被詮釋,而人的記憶與事實真相間縱然有界線模糊曖昧之時,然而情感的具體感受,愛與痛都如此真實。《灣生回家》原版著作替我們推開認識「灣生」的大門,讓我們從一個從未有過的全新視角看待那段殖民歷史。「灣生」一同從日本來到台灣,延神對照回到日本後的生活,有些人為了矯正腔調而念讀日本古典文學;也有人跑去當黑道,不同嚴肅的現象外,這些小故事使觀眾發笑,但想知道的是,這些灣生的生活如何與台灣產生連結?在結構這部電影時,帶著諸多疑問,那些敏感的東西應該揭露多少?是否有所避諱,這樣的故事只要娓娓訴說就很有力量,我們花不到兩小時看的電影,卻是他們耗盡一生的苦苦尋根。 


劇照為諜戰作品《間諜橋》

關於回家的議題,近期金獎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第4度攜手金獎影帝湯姆漢克,推出諜戰作品《間諜橋》,改編冷戰時期,美國知名律師為蘇聯間諜辯護的真實事件,為的就是要這位間諜「回家」,帶著觀眾的雙眼,看一場充斥著爾虞我詐的間諜交換行動,在緩慢的節奏中,瀰漫著暗潮洶湧的氛圍與人權、勇氣的思索。在大時代下的真人真事對照下,我們顯見許多人生無奈與傳統時光裡的認命性格,當然,這都是不得不的事情。《灣生回家》二戰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戰後被迫遣返回國,卻對出生的家鄉念念不忘。那些70年後這些阿公、阿媽終於回到台灣尋根,但兒時記憶還找得回來嗎?第52屆金馬獎台灣唯一入圍代表紀錄片《灣生回家》,最佳紀錄片還包括3個大陸和1個香港作品,但不少影評認為《灣生回家》除了寫實,更有動人的故事,奪下金馬的呼聲很高,但得不得獎應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段曾經發生在台灣的歷史,能有機會被後人看到,他們是一個心靈上永遠的異鄉人,成為一個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局外人,他們或許有著孤獨的靈魂,但卻無法隱藏,反而處處提醒人們去正視社會混亂、無依的處境。

作者:寂寞法則(愛看藝術電影,愛流行世界裡所認為的冷門紀錄片,當然熱門片也不會放過,但往往發現,討論越多的故事,隱藏更多看不見的寂寞。)

#灣生回家 #金馬52 #紀錄片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