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
文/tio
▲《葉珊散文集》(來源: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楊牧(1940年9月6日-),本名王靖獻,台灣花蓮縣人,台灣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初中畢業的他,涉獵翻譯小說,同時參與刊物編輯。此時以「葉珊」為筆名,在《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野風》等詩刊投稿。
▲《藍星詩刊》(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
▲《創世紀詩刊》(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
早期楊牧深受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之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 · 安格爾(Paul Engle)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畫」詩創作班,並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在美求學期間,楊牧對愛爾蘭詩人葉慈有著比浪漫詩人更多的關注:葉慈中年之後浪漫精神的提升、對神人關係的探討及現實社會的批判,影響了楊牧日後文風的改變。
▲Paul Engle (October 12, 1908 – March 22, 1991) (來源:維基)
楊牧進入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系,接著獲博士學位。此時越戰正如火如荼的展開,而柏克萊大學是60年代反戰運動的領導者,積極抗議美國政府介入越戰。這使得楊牧感受到美國身為高度文明國家,卻同時也投入血腥戰爭的矛盾。
▲加州柏克萊大學 (來源:維基)
三十二歲之後,他更改筆名為「楊牧」,作品風格為之一變;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靜與含蓄,並且開始有了關心現實問題的作品。由憂鬱沉靜舒一己之懷,轉而介入及批判社會。
楊牧曾說:「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變是一種痛苦的經驗,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實。」這是楊牧開始關注社會人世的關鍵。1984年之《交流道》即隨筆式地紀錄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及批判。
▲《交流道》(台北:洪範,1985)
楊牧曾獲第四屆文學類的「國家文藝獎」,得獎理由為:「楊牧先生堅持文學創作四十餘年,詩、散文、評論、譯作均卓然成家。詩意的追求,以浪漫主義為基調,構築生命的大象徵。散文的經營,兼顧修辭與造境,豐富台灣的抒情傳統,評論的建構,融匯美學涵養與人文關懷。楊牧先生創作風格與實俱進,不追逐流行,不依附權力,特立獨行,批判精神未嘗稍減,允為台灣文學的重鎮。」(來源:國藝會)
此外,評論者張漢良曾就楊牧的新詩評論:「楊牧是『無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詩歌耽於『美』的溢出—古典的驚悸、自然的律動,以及常使我們興起對古代寧靜純樸生活的眷戀。」(來源:國立台灣文學館)
楊牧曾任麻州大學及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主要作品
《柏克萊精神》(台北:洪範,1977)
《搜索者》(台北:洪範,1982)
《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
《山風海雨》(台北:洪範,1987)
《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1989)
《葉慈詩選》(台北:洪範,1997)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書店‧影像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