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冠霖
或許你可以說,紀錄片《築巢人》是描述一個肯納症(自閉症)患者的家庭故事,但在導演沈可尚的眼中,《築巢人》透過立夫父子,刻劃出關於親情、關於人生,甚至整個生命,都是複雜卻徒勞無功的過程,雖有無奈、痛苦或掙扎,但一切讓你繼續向前的推力,都是出自於「愛」。
【正文開始前先看上篇→「在徒勞無功的過程裡享受幸福」-專訪《築巢人》導演沈可尚(上)】
起霧的陽明山小徑,能見度越來越低,帶著兒子出遊的立夫爸爸領著立夫,在眼前模糊不清的小徑直直向前走,走著走著又停下來,回頭看立夫有沒有跟上,然後又繼續往前走…那景象甚至給你某種未知,不知道前方將會通向何處…這一幕後來成為勾勒出《築巢人》53分鐘裡面最重要的關鍵。
拍攝當下,沈可尚只覺得出現漂亮自然的場面調度,到後來剪輯階段時進而理解到畫面構築出的語言是如此準確:「你知道他們的人生就是這樣:爸爸帶著孩子走,爸爸走前面孩子走後面,孩子不見得會和爸爸的步調一致,有時候也會發出令人難忍的聲音,但是爸爸就是要帶著他走。」
父子倆人之間的牽絆是如此地深,就算爸爸受不了立夫越走越遠,但他終究拋不開,會想回頭等待;當立夫走近時,爸爸又逕自悶著頭往一個未知的方向走去,你不知道他們的前方在哪裡,甚至連父子自己也不知道,「這畫面完全是我對這個角色的看法,我也從中理解,我是這樣在看待一個家庭或這個世界,你再怎麼徒勞無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去享受裡面的幸福,就算時快時慢,時停時走,人生的本質大概就是這樣,那段畫面已經符合我的詮釋觀。」
(圖/牽猴子提供)
《築巢人》最後選擇立夫爸的一句話收尾,相當血淋淋,卻也能在許多特殊疾病的患者家庭口中聽到類似概念,沈可尚並非一開始就決定用它,卻是他在諸多嘗試之後認為,這就是他想要呈現的方式,某種程度也反映出《築巢人》這部紀錄片人性的真實,就像立夫爸在片中所說的:「我終究不是那種有偉大性格的人。」
沈可尚選擇直視人性的脆弱與無奈,雖然這樣的選擇可能對被攝者造成某種傷害,「要更遠觀一點,先別急著下斷言」,他回憶道:「在面對他人的不幸時,一定有更溫潤、溫柔的處理方式。」
沈可尚:「既然選擇這樣的方式,必然會有當時做這個決定的原因,只能學習接受這個決定。」沈可尚在收集完《築巢人》所需要的影像畫面之後,就直接進入剪接的過程,「拍完當下的感受是很直接地掏出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也是反映他們人生的歷程」,最後在跟立夫爸溝通,雙方也取得共識。
沈可尚並不後悔當初這樣的決定,但還是覺得對父子兩人說不太過去,他從這次的經驗告訴自己,未來拍攝後,應該讓自己抽離一段時間,「好好地消化、沉澱後再回頭去檢視它們,這樣你為它下的斷語會比較溫潤,畢竟你直接到對方家裡拍出他們的不幸,經過時間的沉澱,一定會有更溫柔的處理方式。」
#分享你 #Fanily #築巢人 #沈可尚 #肯納症 #自閉症 #陳立夫 #遙遠星球的孩子 #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