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季然(左一)走訪阿福的書店 (圖片 / 夢田文創)
以台灣獨立書店為主題的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即日起在公視播出,這是由夢田文創製作、侯季然導演拍攝之紀錄片,每集約3分鐘,分別介紹每家獨立書店。這是《書店裡的影像詩》在世界各地巡迴參展、獲得「2015年度中國微電影導演30人」首獎後,首度光榮重返讓觀眾一睹為快。
《書店裡的影像詩》說著人與書的故事
「書叫做文本,文本為什麼重要?我們用說的,沒記錄就不知道。像這本是大正九年,連雅堂的『台灣通史』,上面都是水漬,你知道赤崁樓以前也都是水嗎?這個時代一直在演變,而書會說其中的故事。所以我都會勸人說,口述歷史用錄音,但還是要用文字寫出來,如果不這樣,要怎麼留存。」拿著一本隨著歷史褪色的書,這是「府城舊冊店」的老闆,用一雙藝術家的手每天擦拭著伴隨時代記憶的二手書。
「全世界有一種花朵不會凋謝,就是知識的花朵!我很喜歡跟客人聊天,因為有一種成長、互相取暖的感覺,如果沒跟客人聊天,坐在板凳40年,我會鬱鬱寡歡…」這是「水準書局」老闆的輕柔呢喃。
還有拿書換菜的書店、遊牧在城市間的書店、收藏美的書店等等,這些隱身在台灣巷弄的書店,都在《書店裡的影像詩》裡,以充滿詩意的紀錄片,說著人與書的故事。
侯季然用慢鏡頭 沉澱出「影像詩」
2012年起,夢田文創拜訪隱身在台灣巷弄裡的獨立書店,透過書本、書店與老闆的故事,想找回人與書之間的溫度與情感。於是,2013年夢田文創以影像介紹台灣40家獨立書店,找來侯孝賢導演的愛徒侯季然拍攝《書店裡的影像詩》。
有感於現代人易陷入汲汲營營的生活節奏,侯季然用慢鏡頭、近距離看事情的生活態度,將美好的事物放大,帶領觀眾穿梭影像翻閱書店之際,感受獨立書店背後精采動人的故事,以及書店主人對生命追尋的意義。《書店裡的影像詩》看似40集影像各自獨立,但因為以書店主人的生命態度為主軸做記錄,因此彼此之間又緊密相連,這不單是一個紀錄片、一個畫面,而是一篇篇「影像詩」。
獨立書店就是台灣的一種文化符號
▲ 侯季然(左一)走訪古今書廊,拿起書來聞香 (圖 / 夢田文創 )
夢田文創蘇麗媚執行長說:「你怎麼知道,這裡不會成為下一個莎士比亞?」若莎士比亞書店是巴黎的文化地標,那麼獨立書店就是台灣的一種文化符號。去年底,夢田文創受邀代表台灣參加「深圳–香港–台北–上海:城市文化交流會議」,以《書店裡的影像詩》紀錄片,介紹台灣的書店文化。影片播完後全場都被迷倒,他們很驚訝在一家家書店中,竟然能看見台灣人自信淡定的閱讀思維和生命態度;他們都非常羨慕,台灣怎麼可以有這麼多種獨立書店?一個小島怎麼可以包容那麼多種不同的文化思想?其實,台灣人已把書店和閱讀內化成一種lifestyle。當經營書店已經脫離經濟需求、而是追求精神層次的生活態度和自我實踐時,這樣的文化深度彌足珍貴、也令人嚮往。
半年後,執導《書店裡的影像詩》的侯季然就拿下在大陸有微電影奧斯卡之稱的「2015年度中國微電影導演30人」首獎,與之競爭的是全球百萬名華人導演,不只是台灣首位拿到該榮譽,也將台灣的文化用書香送至海外。
《書店裡的影像詩》拍第二季 兩岸三地爭相合作
夢田文創為了推廣「閱讀」,透過「說故事」傳遞台灣特有的獨立精神和文化個性,不以此為計劃,而是將之視為使命。《書店裡的影像詩》即將推出第二季,預定於今年下半年製作,仍由楊照顧問、侯季然執導,夢田文創更將拍攝版圖擴及兩岸三地,期望繼續紀錄書店,推廣華人閱讀文化。
有感於夢田文創以「影像詩」推廣閱讀,公視高畫質頻道即日起播出《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一季,在第二季開拍前,讓觀眾重溫一場場書店之旅,品嘗一首首影像詩。播出區段為週一至週二12:40-13:00,及週一至週五22:45-23:00,實際播出時間依公視高畫質頻道為準。